Tuesday, July 25, 2006

Victoria, Day 2-II

在 Royal BC Museum 作為收尾的是 First Nation(BC 省原住民)的文物展覽。當然他們生活所使用的器具,比方說衣服、魚鉤等等的,都相當具有歷史意義,甚至在會場之內還弄了一個迷你的 First Nation 生活的場景模型,實地讓你感受一下他們當初的生活模式像是什麼樣子;而老外深切的反省他們自己對於原住民的影響,不論是在 UBC 人類學博物館的解說員解說的內容,或是像 Royal BC Museum 特別設置一區歐洲人跟原住民接觸的歷史,例如槍枝與疾病等歐洲人帶來的因素,讓原住民的人數在短時間之內就下降了驚人的數目,特別是對他們原本就不算大的族群而言。尤其是有心人士在這幾十年間努力做著 First Nation 文化復育的工作,不僅不將原住民視為是落後拖累的一個族群,反倒光耀的成為這城市之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從紀念品商店滿是這類商品就可見一斑。看著當初的歐洲人,現在的加拿大人看待原住民的態度,想想有著類似外來文化入侵,原住民文化存續問題的自己土地,真的是有很多感觸。

但 First Nation 最讓我著迷的地方,不在於這段血淚斑斑的歷史,而在於他們獨特的藝術感覺。

不論是平板的繪畫,或是立體的雕刻作品,就像是對圖騰柱的解釋一樣,豐富的圖案與設計之中,一個畫面,一個雕刻,都蘊含著一個完整的故事。鮮明的配色,大膽的筆觸,越是逼近這些作品,越是感到有一股滿溢的力量蘊藏在其中,彷彿要從畫面之中突破、爆發出來一樣。如果真要找個詞來形容的話,生猛有力,雖然聽起來有點俗,但那真的是我能想到最貼近的形容詞。假設把傳統西方的藝術作品,例如早上在省會看見的彩繪玻璃,視為像法國料理那樣精心設計,火候時間都要掌握的絲毫不差,連擺盤本身都要費盡功夫的精緻演出,那 First Nation 的作品就像是漁夫們與大海搏鬥之後,在船上就趁著新鮮,灑上粗鹽,簡單烤過之後直接下肚的那份暢快淋漓!

不過說是簡單有力嘛... 倒也不是這麼簡單。看來複雜的圖案裡面自有他一套邏輯,甚至還有書本教你怎麼一筆一畫的學會這一套遊戲規則(再次看到他們文化復育的用心程度)。不過我欣賞是欣賞啦,但是沒認真到這個程度,這一系列書我也沒買,所以... 請跟我一樣欣賞就好了,不要問太多為什麼,謝謝大家! XD

好玩的是,First Nation 那股藝術天分,並不只是作用在我們所謂的「藝術品」之上。在你眼裡簡單的生活器具,在他們眼裡絕不簡單。於是,一個簡單的碗,非要在旁邊雕上一隻渡鴉不肯罷手;一根簡單的煙斗,看起來反倒像是一根圖騰柱底部奇怪的轉了個角度接了個吹口;甚至一個簡單的吹出聲音的管樂器,到了他們手裡都可以把複雜的故事情節給整個弄上去!海獺啊,渡鴉啊,人啊,就這樣排排坐的蹲在那長度了不起胳臂長度的樂器上頭,真是不知該說什麼好 :P

這就是藝術跟生活結合的道理嗎?不要分什麼東西是為了藝術而創作,只要覺得有趣,想做了,做就是了?大概吧,我不曉得,也許也跟我最近在看的跟時間有關的書,提到對不同的民族時間的用法是不同的有點關係,等想出個頭緒再說 XD

比較可惜的是 Royal BC Museum 所展出的物品不若 UBC 人類學博物館的繁多(開玩笑,那裡可是大本營,光展出的就夠你眼花撩亂看不完想逃離現場,更別說沒展出的據說有上萬件研究不完的原住民物品... @o@),也不如 Vancouver Art Gallery 的 Raven Travelling特展,雖然無法以數量取勝,但每一種物件(如柺杖、箱子、金屬飾品等)都挑了幾件作品做為代表性的解說,說明也是清楚而完整,讓人看得相當滿足;再加上會場之內不得攝影的限制,逛到後來有點越逛越沒動力... 不過那也是因為我提前逛完那兩個展的因素啦,這不能完全怪他,一般 Vancouver 居民搞不好都沒我這麼認真每個地方都跑,當然就比較不出中間的差異 XDD

最後一小塊展區總算是重新引起我的興趣,仔細一看,原來是展出「每個年代原住民作來販售給歐洲人的紀念品」。煙斗,圖騰柱(迷你),雕刻... 看半天我只得到一個結論,原來我們現在在商店買的到的 First Nation 紀念品,跟一百年前歐洲人買的到的沒什麼不同。我不是說主題題材類似而已,我是說那個手工,精緻程度,最後的修飾打磨等等,如果不是在旁邊標個 1920 年之類的,保管你分不出來這是新作好拿出來賣的,還是將近一百年前的成品。

知道自己跟古人竟然有這種「相通點」,這真是太 Kuso 了.... 囧rz

只是看著看著,想起之前在 Vancouver Museum 看到的一個奇妙的展覽。展覽的主題是紀念品。我沒有寫錯,真的就是有許多人到世界各國遊玩,收集了無數的紀念品,然後捐出來作為展覽之用。我從沒想過會有這種展覽,甚至沒想過這樣的展覽背後會帶著許多嚴肅的意義;而種種讓人需要思考的問題,也一一的在會場之內清楚的點了出來。例如,對我們這些「先進國家」的人而言,保存原始的原住民文化是重要的一個課題;可是,如果原住民本身的後代不願意在生活之中實踐這些文化,而文化的象徵意涵,最後只淪為為紀念品服務的地步,只有在「我們這些過客」購買的紀念品身上才看的見文化的存續,那究竟是怎麼回事?或者是,紀念品反映出來的是製作者的意念,或者是反而更加反映出購買者,告訴你有關於收藏者本身的訊息?而你自己又是怎麼看待你買回來的這些東西的?

經典的一個案例是,一個從日本購買的茶杯,很具有日本古典美的感覺,換成是一般的觀光客(也就是包含我在內)都有可能會買上一個帶回家以為紀念之用。

但沒有一個製造出這些杯子的人曾經使用過他們,一個都沒有。

甚至這個以藝妓為主題的杯子根本就是法國人設計的,原先的生產目標就是鎖定觀光客,從來不是以進軍日本市場為前提......

停筆前,扔個問題給大家(展覽裡抄來的)。

Why do people collect objects from foreign lands - as mementos of their travels, as gifts to others, as a display of status??

Blade: The Series

在這裡養成一個怪習慣,需要專心寫稿的時候,我會把 notebook 帶到客廳,配著電視影集,通常是連播四五集(當然是重播)的 CSI,坐在地上,配著飲料,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一方面是我的房間在下午到傍晚的時候會熱到不適合生存(曬衣服倒是不錯),另一方面則是沒有網路的話我比較不會分心玩東玩西的 :P

而通常寫到這個時間(太陽還很大的晚上七點),影集台會開始播一個新影集,Blade: The Series。

嗯,就是電影演了三集,Wesley Snipes 演個半吸血鬼血統的現代 Vampire Killer 那個。

當然,影集集數多,請不起像 Wesley Snipes 這種大喀我完全可以理解,只要披上披風動作夠帥就可以;而且影集本來就是一堆未成名的小明星夢想成名的機會,你看在 CSI 開播之前之前那幾個演員有誰認得的?

只是,這一集一開場 Blade 跟總部通訊到一半就被車子撞昏(... 你 Blade 耶有沒有這麼遜啊...)。壞心的歹徒刻意撞昏他之後當然不會就這樣放過他(半吸血鬼可沒這麼容易就掛了),說要把他給抬走。於是鏡頭帶到閉著眼睛,呈半昏迷狀態的電視版 Blade 臉部特寫.......

...... 找這麼矬的人來演 Blade,這種事情你們也幹得出來.......

大概就像是當初聽說 xXx 第二集,主角從很帥很酷的大光頭 Vin Diesel 變成 Ice Cube 那種強烈的落差、衝擊、震撼... whatever 吧。
--
並不是隨便找個肌肉發達的黑人就可以演 Blade 啊!!喂??

Victoria, Day 2-I

聽到鬧鐘在預定時間的鬼吼鬼叫,我就是無力從棉被裡爬出來。意識模糊裡記起前一天晚上睡前討論過的,宿主會第一個起來把鬧鐘關掉,盥洗,其他人可以趁這個時間多賴床一下子。

所以我賴在棉被裡頭,抱著我可愛的抱枕,死都不肯鑽出來。

可惜,賴床是一時的,而現實是殘酷的。

全部盥洗完畢之後,悠閒的晃到樓上 Lounge 享用早餐去。吃著好吃的早餐,配菜的則是以色列跟黎巴嫩開戰的消息,中東危機,飛彈攻擊,傷亡數目,醫院實況... 好像不怎麼下飯 Orz 不然換一條新聞好了,螢幕下方的跑馬燈好像有趣一點;佛羅里達有關當局警告當地民眾不要再餵食某種動物,會造成他們攻擊性增加等問題巴拉巴拉... 嗯不要餵食啥啊?不認識的單字,趕快拿出我隨身攜帶的哈電族,鏘鏘!

............ 短鼻鱷魚(alligator)..............

沒事餵什麼短吻鱷(野生)吃東西啊!!你們這些佛羅里達人很奇怪耶!!神經病!!

今天的第一站原本是 Royal BC Museum,但我們到的太早,博物館還沒開門,於是改到隔壁的 British Columbia 省會(省政府?省議會?)拍點照片消磨時間。不過拍照拍到一半,剛好看到再過幾分鐘就有一梯免費的導覽,那臨時增加一個行程也不錯。在建築裡繞了一圈,也聽了不少講解,不過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反倒是那一面面的彩繪玻璃。在光線透射下閃爍著各式的光彩,而在相機裡藉由白平衡的調整,彷彿那些色彩又更加濃郁了一些,讓我這個在台灣沒看過這玩意的土包子小小的感動了一下。

雖說主題多半是跟 BC 省有關的東西,比方說省徽,或是這裡出產的各式大自然資源等等,但到目前為止,光是彩繪玻璃本身已經夠讓我覺得興奮了。

只是沒想到隔天離開 Victoria 之前,還會看見彩繪玻璃以更令人興奮的形式出現。

出來之後倒是有個小插曲挺有意思的。有一個展區是介紹英國皇室在哪些年份曾經來過這裡,即使在加拿大脫離殖民地身份之後(畢竟是英屬哥倫比亞)。比方說英女皇曾多次造訪,而 1986 年黛安娜王妃(合掌)也曾經隨同當時的丈夫王儲查爾斯王子到過此地。等導覽結束離開建築物本體之後,某人就對此大表不滿。

「你聽她在裡面一直講什麼『我們的女皇』『我們的王子』的,到現在還覺得自己是英國統治之下的領地嗎?即使過去是這樣,但現在我們已經是完整的加拿大...」甚至連英國是這世界上最不知道反省的民族都搬出來了,哇喔。

我在旁邊聽了覺得有趣,但完全無法投入這種爭論。

導覽小姐仍記得這塊土地上流過的英國血液,就如同殘存在省名(British Columbia)裡的遺跡一般,並隱隱以大英日不落帝國曾有過的榮耀為傲。而有人在長達十年的居住之後,融入了這裡,不只是在「行政程序」上成為加拿大公民,而是打從心裡成為加拿大的一部份。那麼,身為「加拿大人」,對於理應同樣是加拿大人的導遊,卻自貶身價,不慎在用詞遣字中洩漏出仍然懷念身為英國從屬的想法,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份不滿的其來有自。

只是,對我來說,不論是加拿大或是英國,都只是與我自身身份無關的兩個外國。我並不是為著特定的國家而來,只是為了踏上這塊土地,如果是加拿大管轄我就找加拿大使館辦理簽證,如果是英國管轄我就找英國使館辦理簽證,對我來說,絲毫沒有不同。所以,導遊小姐要認為自己是英國人,或者認為自己是加拿大人,So What?與我何干?

即使只是小小的一幕對話,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就這樣不經意卻強烈而明顯的顯現出來。

終於進到 Royal BC Museum 大廳。

從哺乳動物的發展開始介紹起,伴隨著盤古大陸逐漸裂解成目前我們看見的世界理論。各時代的動物化石,劍齒虎頭骨,巨鯊的牙齒(一顆就接近成人手掌大!真是哎呀我的媽),還有一堆沒人認得的怪字(始新世、更新世 blah blah blah),一一象徵著哺乳動物從小如老鼠開始發展,到極為興盛,滿佈地球,巨大化時期,然後是冰河的到來,最後是現在這個人類以外的哺乳類十之八九都呈現負成長的年代(好像在寫科學教材...)。

有趣的是,相較於這些古老年代,雖然最近這幾百萬年有幾次冰河期讓氣溫上下劇烈震盪了一陣,但整體而言,現代的地球均溫不僅不算是高,甚至可以說是這幾千萬年以來的低點也不為過。

所以這是要告訴我,前幾天在 Hell's Gate 一帶室外溫度是熱到會死人的攝氏 44 度(對我沒打錯),是代表我們終於要回歸到人類出現以前那個地球了嗎?喔耶!呀呼!Hooray!(按:我肯定這傢伙腦袋在那一天就熱到燒壞了...)

Royal BC Museum 的象徵之一是一隻巨大的長毛象... 模型(誰有把握說那是標本的,麻煩跟我講一下證據在哪)。安置的地點很奇怪,不,我不是說從一進展覽場就可以直直的通過整條長廊看到牠這件事情很奇怪;我是說,你要放長毛象就放長毛象,你要讓展場燈光昏暗用以保護脆弱的展出物我也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沒事在長毛象後面弄個閃電打雷的聲光音效一應俱全還會整個突然暗下來是怎樣啦!!

在陰暗的場景之中,一抬頭就看見幾頭巨大的史前動物站在那裡陰森森的望著你瞧,到現在我都還是會覺得亂恐怖的,壓迫感十足(台東史前博物館的某個區域可是讓我印象深刻...),更別提還是一頭伴隨著雷光,從黑暗之中走出來的巨大猛瑪......

看過了各式各樣提醒小朋友跟大人地球的溫度正在上升中的溫室效應教學,也看過了配合 BC 省各種地形所布置的場景(比方說河口地形就會有一個擬真的河口場景,然後還會放置可能會出現在這裡的各式動物標本,想像成不會動的野生動物園縮影就是了),該是進到博物館另一個重點的時候了。

同樣的時光隧道,我到 Vancouver 之後不只看過一次。Vancouver Museum 一次(靜態展覽),新開的 Storyeum 一次(動態表演),甚至連 Maritime Museum 都多少有些舊時代的遺跡(現在得多加上前兩天去過的 Burnaby Village Museum),我仍然試著在不同的展覽館所挑選的主題差異,體驗著工作人員的用心。比如 Royal BC Museum 的重點之一就是由 1900 到 1990 年代所收藏的不同物件。從在你眼裡都只是些古董的東西開始,到了 1970 年代的大型錄音帶,帶著收藏櫃的笨重電視機,漸漸的讓你開始有些熟悉的感覺。

但就在我看到下面這個場景的瞬間,才終於警覺到...

一家子站在一個上頭貼著「1990」的櫥窗前面,看來像是母親的女子,對一個看來最多國小二三年級年齡的好奇小女生解釋,這是當年(我實在是不想用這個詞...)的電腦,而這是(家庭用)攝影機等等的。

只見小女孩一臉驚訝的說「這麼大一台喔」,一副完全不能理解攝影機跟電腦為何要經過如此笨重的階段,才能演化到目前輕巧、便利、甚至成為時尚代表的模樣。

正如我們看見父母輩小時候用過的東西,那種無法理解及想像的驚嘆一樣。

原來,自以為年輕,不知衰老為何物的我們,轉眼也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份了。?

Wednesday, July 19, 2006

Victoria, Day 1

說要去 Victoria 狠狠玩個三天,還抱著一堆旅遊資料在客廳開會,好像還是剛發生的事情;轉眼間,逛完 Maritime Museum,在 Vanier Park 跟 Kitsilano Beach 的界線,吹海風,發呆,看著一堆狗狗衝進海裡游的不亦樂乎,心裡想的則是,出發的日子就只在明天了。

醒來,再次確認行李無誤,刷牙洗臉,深吸一口氣,而後緩緩吐出。

如預定計畫一般的,直奔 Surrey 接到另外兩位乘客,稍做停留買了 Burger King 當午餐之後,朝向港口出發。話說我在看價錢的時候有點傻眼,平平是 Burger King,怎麼在這邊的價錢跟在戲院裡頭的差這麼多... 原來戲院也是比照旅遊風景區一樣要漲價嗎?差到快兩倍是怎樣 -_-!! Anyway,買好了午餐(其實應該算是下午餐),仍然是一路平順的抵達了港口。

港口好大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不,我不是說港口大到可以停泊很多船隻那種大小,因為實際上我也沒機會看到港口本身到底有多大... 而是在我們排隊買好票之後,還必須排在長長的車陣裡等一個多小時才能登船。超大型的停車場,停放的各式車輛,全都等著上船,這個等候區大的嚇人啊!習慣了基隆港的大小,充其量再加上一個 Canada Place,這兩個港口的大小,跟這裡完全是兩回事情。

停好車,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逛起休息站來。我自己是還好,就是有個會靠著車底的感應器,只要在白紙上用奇異筆畫上路線,就會自動沿著路線行走的玩具車引起了我的注意;剩下就是看看多達六十幾種口味,擺盤還可愛到極點的冰淇淋店,光看都覺得過癮。但是另外那兩個在首飾戒指小東西那兩攤徘徊久久不去,或者應該說是其中某一個去找那個看起來很好心的外國姊姊結帳兩次的......

嗯我什麼都沒講 *快逃*

上了船,停好車,就開始四處閒逛拍照去。船的大小,基本上似乎跟之前跟小丹尼共度美好的海上假期(噁)的麗星油輪差不多大?忘了,已經估計不出大小是如何。只是麗星上頭有各式「遊樂設施」,還包含小型的舞台表演場地等等,而這艘是純粹的渡輪,下頭挖空了放汽車,而上頭就是放滿座椅,加上簡單的櫃臺販賣食物飲料,空間利用因用途而截然不同。

渡輪在群島之間穿梭,朝著 Victoria 的方向前進。而我在甲板上四處遊走,望著遠方的島嶼與山脈,就這樣隨著水平面向兩側無盡延伸。感受著天空,陸地,海洋構成的遼闊感,同時試圖用相機留下一些什麼。

停靠在港口只是個開始,下了船還得開半小時左右的車才進的了 Victoria 市區,同時也是我們這兩天飯店的所在地。話說我們費盡心思定下這間位於 Downtown 的飯店,目的就是在於去逛幾個主要景點的時候,都可以只靠雙腳就抵達目標;而事實證明這樣的盤算完全達成目標,除了 Butchart Garden 真的比較遠沒辦法之外,扣除往返港口之後,都不需要開車出門,輕鬆的很。

還是走路又有益健康又舒服環保啊 *遠目*

就在我們抵達飯店 Check in,放好行李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 直接上去 Lounge(消費已經包含在飯店房錢之中)吃起下午茶來... 嗯?你說那時候已經超過晚上六點,怎麼可以叫做下午茶?基本上,我來這邊之後有一件事情一直搞不太懂。比方說,你在台灣,跟人家講傍晚,講晚上,那就很清楚:天由亮轉暗的時候叫做傍晚,天完全黑下來之後叫做晚上,毫無疑問;啊到這邊尤其是夏天天黑的晚,真正要暗下來沒有個八點半到九點是不可能的,講個「我傍晚打電話給你」就變得很奇怪....

「傍晚」五六點太陽還是大的跟什麼一樣,我才不要承認這種東西叫做「傍晚」,哼哼。

所以晚上七點在吃下午茶當然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事情,畢竟你從天黑的時間往回逆推,在這邊七點吃東西,就跟我們下午兩三點吃東西一樣,那不叫做下午茶叫做什麼? XDD

好啦,強辯結束,反正就是本來我們只是來明天早餐的預定地點探勘情況,沒想到在這時間竟然還有一堆點心可吃,當然就是直接下手,吃的不亦樂乎。

稍微填了點肚子,恢復些體力,朝著 Lounge 侍者推薦的墨西哥菜餐廳 Cafe Mexico(http://joecarr.ca/restaurants/Cafe_Mexico.htm)前進。沿著內港的道路漫步本身就是種樂趣,反正不趕時間。於是,常常脫隊的拍了點照片,看到有特色的建築物拍了點照片,看到樓梯也一行人排排站的拍了點照片... :P

一進門就看到這間 Cafe Mexico 多次被選為 Victoria 遊客最推薦的墨西哥菜餐廳,等東西送來之後,真的沒什麼好懷疑的啊!!道地的墨西哥 Tequila Sunrise 好好喝!道地的墨西哥 Diablo 好好吃(對我完全是衝著名字選這道菜的怎樣 XDD)!道地的墨西哥女服務生...呃不是,服務生是金頭髮的應該不是道地的墨西哥人 *羞* 而且價錢著實不貴(當然是以 Vancouver 的消費水準而言,不是跟你用台灣消費水準在算,會哭的...),多次成為 Visitor's Choice 果真不是浪得虛名啊啊啊啊?

有好吃的東西可吃真幸福 ToT

悠閒的吃完飯,天色也暗了。沿著原路繼續散步去。夜市的小販花了我們一些時間,但佔去我們最多時間的,還是後來遇見的一個街頭藝人。不同的街頭藝人各自以不同的手法吸引客人,但這騎著高達一個人高度的獨輪車傢伙真的很妙。對他來說,這不只是個單純的表演,這是場要跟觀眾一起合作的秀。就像 David Copperfield (http://www.dcopperfield.com/,也就是台灣人熟知的大衛魔術)的魔術表演有趣往往不是魔術手法本身,而是他將魔術安排成一段有趣,精彩甚至感人的故事,彷彿戲劇一般,那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於是,在他的引導之下,現場觀眾時而笑成一團,時而為他捏把冷汗,完全融入了他利用台詞與高超技藝所營造的氣氛之中。

而我在 Victoria 的第一個晚上,也隨著他的精彩表演結束,就這樣劃上完美的句點。

睡吧,明天還有得忙呢。 :)
--
我很少這麼乖巧的剛玩回來就開始寫遊記的。

因為,當你聽到「不寫完遊記就不帶你去看加勒比海盜二」的時候你很難不屈服... *泣*?

Friday, July 14, 2006

部落格?兩歲

趕在消失三天之前把文章寫一寫。

又是個不知不覺,部落格悄悄的滿兩歲了。比起去年的大肆慶祝,今年倒是在我窮極無聊去研究我過去寫過哪些東西的時候,才赫然發現兩歲生日這麼快就到了?

一年的時間彷彿過得很快,我還記得去年半夜從床上跳起來衝到電腦前狂寫那篇部落格滿一歲生日感想的衝動,轉眼間十二個月就這麼過去了。既然日期都過了,而且不是台灣時間而已,連慢十五個小時的地方都過期了,那我也認命一點不要偷偷把發表時間改回去 :P

自己翻了翻內容,跟去年比起來,文章數目變少,寫作頻率降低(還包含整整一個月一篇都不想動筆 :P)倒是其次,逐漸裹腳布化好像也在可預測範圍;重點是,寫作的內容似乎變得沈重了,變得感嘆了,變得用文字堆砌起一次又一次的不滿,一回又一回的用以發洩。像當初那樣,只是去家樂福一趟就能寫出讓自己跟其他人都開心大笑的東西,或者拿著鮮奶的廣告詞照抄就是一篇簡單有趣的小品,似乎都不再出現在我的作品之中.......

大概跟心理狀態成正相關吧,被環境逼瘋的傢伙是不會有心情欣賞生活中的小樂趣的 *苦笑*

壓力的持續,心情的煩亂,就這樣直接的反應到文字上面。

去年的變化好多喔,現在想想。總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來個急轉彎,包含在異地寫這篇兩週年紀念文當然也是事前無法預料到的。有不快的,有悲傷的,有驚喜的,有感動的,有... 不知道該怎麼說的。還好我年紀輕(按:已經快要到用這三個字會心虛的年齡了嗎? *泣*)心臟還頂的住,不然這樣起起伏伏上上下下的哪受的了...

Anyway,只要知道這些變化的總和,現在奇妙的把我引向看起來總算比較光亮一點的道路,接下來只要悶著頭往前衝就可以了嗎?

外星人甲:悶著頭只會跟旅鼠一樣最後衝進海裡跳海去而已,白癡。
外星人乙:..................................................

好吧!不論怎樣,接著這一年我會努力讓自己的文字明亮一點,歡樂一點的,回復到那個不管怎樣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好玩的地方,剛開始邁入部落格寫作第一年的外星人 :P

感謝大家在我嚴重拖稿,罷寫,筆風嚴重灰暗化的時候,還對小弟的部落格不離不棄啊? (轉眼間又要衝破三萬人次了? @o@ 我兩萬都還沒寫就要三萬了是怎樣! XDD)

Wednesday, July 12, 2006

好心的警察... 底敵?

前兩天到了 Whistler(地圖:http://tinyurl.com/jom7h)一趟,Vancouver 重要的滑雪勝地,也是 2010 年冬季奧運的主要戰場(http://tinyurl.com/evulp)。一樣的登山纜車,一樣的路線,冬天提供給滑雪愛好者,夏天則變成腳踏車騎士們追求刺激的(下山)路線。不過為了看 Zidane 的退休頭錘... 不是,我是說因為看 World Cup Final ,所以我們太晚出門,以致於抵達的時候(大約傍晚五點)載人用的登山纜車已經休息,只剩下腳踏車騎士還可以帶著車子上去。腳踏車要一路衝下山應該是沒有問題,但步行就不一定來得及趕在天黑之前下山。

去回都是走 99 號公路,但他的別名恐怕比較容易被記住:Sea and Sky Highway。對著地圖看就顯得非常清楚,從 Whistler 到 Squamish 這一段被群山包圍,還可以清楚見到遠方仍有大量積雪的山頂;而由 Squamish 回到市區,由島嶼、海洋與天空構成的壯麗景象,絕對會美的讓你捨不得移開視線。嗯?照片?喔說到這個照片,去程的時候因為是坐在靠近山的這一面,加上暈車的老毛病略微發作,就想說等回程的時候再拍就好了,反正這裡快十點才天黑,算算時間搞不好還可以拍夕陽!結果等我們在 Whistler 逛完商店街,吃完飯,逛完 L'occitane(... 我是搞不懂為什麼我們要這麼辛苦的來回各兩小時山路上來逛這個...)回來的時候,才發現因為西邊不是山就是島的,雖然還沒完全天黑,但太陽已經被整個遮住了!!所以......................

(躲在角落默默哭泣中)

山路有兩種,好開的那種跟難開的那種(什麼廢話...)。前者就像是台東最重要的兩條道路,分別位於海岸的十一號及花東縱谷的九號省道。雖說是山路,其實跟平面道路沒什麼太大差別,好開的很;後者的話... 開過富東公路的應該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P Sea and Sky Highway 基本上是近似於前者,加上為了準備冬季奧運的拓寬工程,以及不會偷工減料的施工品質(每次在台北騎車,我都覺得真正鋪在路上的應該不到工程預算的百分之三十...),幾乎一路都可以維持在八十公里以上的時速。

在山區飆到八九十無所謂啦,但當你一連開了將近兩小時的高速突然回到市區...

正當我們悠閒的離開 West Vancouver 宿主私藏的夜景觀賞地點(知道有機會拍夜景應該要帶腳架的,本日第二次搥心肝...),飆過 Lions Gate Bridge (http://tinyurl.com/mml3l)準備回家的時候,突然聽到後面的警笛聲。

「嘩死了死了,剛剛竟然在 Lions Gate 上面開到快九十,嗨啊嗨啊...」

乖乖的一過橋就立刻靠邊的我們,仍聽到後面警察向我們廣播的聲音;大概是緊張過頭,已經在這裡生活超過十年,英聽大概比我好上兩百倍的司機才終於聽懂警察要我們到下一個路口再停車,在這邊可能會擋到後面的車流。

想我在台灣騎車都還沒有被開過單子(光榮的紀錄!),沒想到長這麼大第一次來北美才一個月,竟然就碰上被警車攔下來這種事情...

好?緊?張?啊? *抖*

制服筆挺的警察從後面走來,請求駕駛出示駕照等證明文件,趁駕駛找文件的空檔拿手電筒往車子裡面照過一輪(我終於體會到被手電筒照到的貓頭鷹的感覺...)。當下浮現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

真的跟電影裡面一模一樣耶! XDD

以下是我以我破爛的英聽(就是不保證細節正確性 :P)翻譯出來的(司機 VS 警察)對話內容:

「你知道為什麼我要把你攔下來嗎?」
「因為我實在是開得太快太快了,對不起對不起...」(裝可憐)
「那為什麼開這麼快?開的快到連我在路旁你都沒看到嗎?」
「呃我們剛剛從 Whistler 下來,開了很久,現在正急著要開回去找洗手間...」

啊?洗手間?啊啊?瞎米瞎米?

「... 你真的覺得這是個好理由,可以用來說明你在只能開六十的地方開到八十以上嗎?」
「呃... 實在是非常非常非常對不起啊.......」(持續裝可憐悔意無限中)
「好吧,這次就當作是一個「善意的警告」(Friendly Warning),下次不要再開這麼快了。」
「謝謝(警察大人),謝謝!」

逃離現場之後,負責掌管本車方向盤的那位(暫時)變得比優良駕駛還優良駕駛。看到黃燈亮起絕不過馬路只是小 Case,限速六十的地方最多只會開到五十啊!跟前一個月我已經習慣他的開法完全不一樣說! XDD

雖然從我的角度看不太到那個警察的臉,但是從聲音還有後來駕駛的說法,似乎還挺年輕的?好奇問了一下,這邊的警察有可能大學生畢業年紀就可以正式執法,所以他有可能真的比我們都還年輕?原本要說好心的警察大叔的,這下可能得改成好心的警察底敵了...

好心的警察底敵,我要在這裡對你致上我個人最高的歉意;其實你只是被一個飆車成性,在橋上一時聊天聊得太高興忘記要減速就算了還順便把油門踩下去,號稱上一次臨檢已經是八年前的事情的大姊姊欺騙感情而已... *默*

話說到底是誰前幾天才跟我說他都「完全」不會說謊,不能用善意的謊言解決問題實在很令人煩惱的啊...... *斜眼*?

Saturday, July 08, 2006

Prime Image of Vancouver - 2.0

剛來的前幾天,我常往住處附近的 Pacific Spirit Regional Park 跑。如果有人問起我在這邊住在什麼樣的地方,我的一貫回答是,「你就想像你家旁邊就是溪頭森林遊樂區就差不多了。」,而 Pacific Spirit Regional Park 就是這片「溪頭」。

原因?

一方面是我還沒膽量跑太遠(對我膽小怎樣...),一方面是這片森林裡面的路徑繁多,光在這裡頭晃來晃去,呼吸芬多精(XD)的同時試著搞清楚這些路徑就夠我玩上好一陣子。

我早知道 Vancouver 本來就是養老天堂,尤其根據宿主的講法,在這裡的華人大部分只有兩種年紀:要碼是已屆不惑之年來退休享受的,要碼是青春期衝動青少年,父母親以「追求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為由而放生在這裡。但當我在林間小徑隨性亂走(而且還特意避開週末)的時候,對啦,東方人還是按照上面預期的這個年紀分佈,不過老外就不是了。

那不是專屬老年退休族群的專利,年輕人也不是出於似乎必須陪著家中長輩出來運動的罪惡感;各種年紀的人都有,遛狗,慢跑,散步,談天,單車,就像呼吸那樣的順暢自然與必要,甚至只是在長椅上發呆、看書都是如此。

而在幾天前去過另一個地方之後,我更加確信這一點。(容後再敘)

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相同的味道。

隨性,悠閒,自在。

而讓這種感受更為強烈的是,某天在圖書館閒逛拍照,順便看看旁邊小店販售的明信片(啊不要催我...)。就在我們參觀的同時,老闆已經開始把架子一一收進店裡,準備打烊休息;而在我們離開的時候,也看到人潮由圖書館主體向外移動。

就算不提因為九點多才天黑的關係,五六點天還亮的刺眼,明明是大白天店家就打算關門休息,對於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而言,那股說不出的詭異感受;讓人不解的是,才晚上六點左右,店家就已經決定放棄晚上逛街的人潮,不作生意了?很快的,我就發現這並不是特例。晚上七點不到,在 Downtown 之外,整條街上的店家全都掛上 Closed 熄燈休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這麼早打烊的,除了要賺晚餐錢的餐廳之外,大概就只剩營業到七晚八晚的超級市場。

那強烈的透露出一股訊息:我很認真工作,但是我將自己賣給老闆你的時間,只有早上十點到晚上六點為止。並不是說我對工作不夠盡心盡力,沒有用盡一切努力,拼命的將事情作到最好;而是,我們簽訂的合約裡,你給我的報酬換來的是我會將分內的工作做好,而不是「將我自己整個賣給你」。也許偶爾會有必須一天投入工作十幾甚至二十個小時的緊急狀況,但那絕對不是,也不能,不應該是常態。

沒錯,工作的確是生活裡很重要的一部份,他讓人產生自我有所貢獻的成就感,讓人賺取生活所需的基本開銷,甚至讓人有多餘的金錢可以滿足自己超過生活所需的各式慾望...

但工作不是全部。

了改乎?工作很重要,但休息也很重要,家人也很重要,朋友也很重要,興趣也很重要,運動也很重要,寵物也很重要... etc. 工作並沒有特別重要到可以超越其他,成為必須投注所有心力時間的最高事項。不幸的是,大概是身處環境的關係(念電機的原罪?),周遭的同學們,沒有將自己的生命都整個賣給公司的反而才是少數份子,連老是逗留在學術界不想離開的我都不例外。

我跟宿主討論過一個問題,關於他的高中或大學同學們目前紛紛回台灣就職的狀況。

「他們都抱怨在這裡找不到好工作,說是好工作,不如說是賺不了大錢的工作吧?可是我搞不懂,賺很多錢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爽,或者讓自己拼個十年二十年,退休之後的生活可以很爽對吧?我不相信他們如果在這裡找不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那當你的生活本身(如果留在 Vancouver)就是一種享受,就很爽的時候,到底為什麼要努力個十幾二十年,抱怨生活環境不好工作壓力太大的,最後才來「享受」你的退休生活呢?繞這麼一大圈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一邊欣賞著 English Bay 的美景,一邊望著不分男女老少,自在的在海灘上或坐或躺,或嬉戲或散步,或慢跑或遛狗的人們,想起那個剛在花蓮置產的高雄人,不禁笑了出來。?

Prime Image of Vancouver - 1.0

話先說在前面,這本來應該只是「一篇」文章,不知道為什麼會膨脹成這麼多字,而且要用「連載」才寫的完的狀態...

也許對這都市的許多印象,本來就很難讓人用一篇文章就說的清楚?

當然也可能是我向來塞進一堆贅詞廢話這種壞習慣的關係...

對這城市,對這裡的人,一開始無法清楚說明的感受,會隨著停留的時間越久,接收到的影像與訊息越多,慢慢的濃縮聚攏,最後匯集成幾個明確的主軸。

比方說... 「尊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我跟另一個台灣來的朋友,剛到這裡的時候總會本能的暫停腳步讓車子優先經過,然後才看到車子停了下來,駕駛比了比手勢請你趕快通過。以我的方式解讀,那是擁有權力者(汽車駕駛)對於相較之下較為無力的行人(不滿意這種解說?那你讓雙方對撞看看就知道誰握有權力 :P)給予其尊重而退讓的表現。當然你也可以將這種行為視為一種施捨,甚或是即使不甘願但是已經強迫植入而不得不為的行為(偶爾見到駕駛不耐煩躁的神情時會這麼想);然而,在越來越習慣於駕駛一臉溫和的做出手勢請我優先通過,而我點頭致意通過馬路的時候,我還是想相信,讓這項習慣滲透進人們生活的背後精神,應該還在「尊重」二字。

嗯?單一事件不夠說服你?那來看看另外一個場景。

在宿主的強力拋棄,斯巴達教育法之下(不過我必須要說這招對我很好用,而且我也適應良好 XDD),我很快的學會在這裡搭公車,但捷運倒是沒什麼機會搭到(大眾運輸我會另外拉一篇出來寫,這個也很有意思。)。於是,某天我要送朋友搭捷運回去,看他買好捷運車票,準備親切的在捷運站門口說掰掰的時候,發生了奧妙的對話。

「好啦,就送你到這邊,回去再 msn 聯絡囉,掰啦。」
「嗯你要落跑了喔?」
「對啊,我又沒車票又進不去 =o=」
「誰跟你說進站要車票的,你不上車就好了啊 @_@」

(大驚!)

在台灣,你根本不能想見進站不需要剪票這件事情吧?捷運,火車,全都一樣,在車站門口設下嚴密的查票措施,不經過這一關就進不了站對我們是基本常識,但在這裡需要驗票才進的了站才是怪事。我尊重你的人格,我相信你會在上車之前付清車資,既然如此我幹嘛需要那些又大又重又貴顛峰時間還會造成流量瓶頸的查票機器確認你的誠實無欺與合法性之後,才讓你上車?

預設要進站的乘客都是打算無票偷渡的罪犯,等你能夠證明自己的確是為這趟旅程付出足夠的代價(金錢)之後,才答應讓你上車。

預設要進站的乘客都會自動自發的購足車資,我也不會特意在車上設下一堆查票員,小心翼翼的到處抽查看起來就像逃票的不良份子;但如果你濫用我這樣的尊重與信任(i.e., 逃票),那麼就不能怪罪他人為何要施以如此嚴重的處罰。

不過就是二選一而已。

究竟是這裡的民族性,讓決策單位可以放心的採用第二種作法;還是這樣的選擇,這樣相信人們基本上會遵守規定的良知(或是順從性? :P),這樣的信任,造就了這樣值得讓人尊重的民族特性?

可能是一個找不到源頭的正向回饋循環吧,我想。 *兩手一攤*

悲劇性的是,我嘗試著想像在台灣也按照這個「榮譽制度」來營運大眾運輸,結局鐵定是養出一批逃票逃到死,抱著「賭他抓不到,反正被逮到再說」心態的通勤族群...

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泣*

分界點

說快不快,說慢不慢,剛巧在分界點。

往前一個月,往後一個月。

剛來的時候,我常會想起下面這種敘述。

「哇,我到這裡已經滿一個禮拜了。」
「唷,到今天剛好半個月呢。」
「嘩?三個禮拜!恭喜恭喜!(雖然不知道有啥好恭喜的 :P)」

那麼,從今天開始要改成倒數了嗎?

算了,還不如再認真一點計畫想跑的地點還實際一點,還有好些地方還沒去到呢喔喔喔喔?
--
啥?有人提到什麼欠稿問題嗎?聽不到聽不到啦啦哩啦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