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ia, Day 2-II
在 Royal BC Museum 作為收尾的是 First Nation(BC 省原住民)的文物展覽。當然他們生活所使用的器具,比方說衣服、魚鉤等等的,都相當具有歷史意義,甚至在會場之內還弄了一個迷你的 First Nation 生活的場景模型,實地讓你感受一下他們當初的生活模式像是什麼樣子;而老外深切的反省他們自己對於原住民的影響,不論是在 UBC 人類學博物館的解說員解說的內容,或是像 Royal BC Museum 特別設置一區歐洲人跟原住民接觸的歷史,例如槍枝與疾病等歐洲人帶來的因素,讓原住民的人數在短時間之內就下降了驚人的數目,特別是對他們原本就不算大的族群而言。尤其是有心人士在這幾十年間努力做著 First Nation 文化復育的工作,不僅不將原住民視為是落後拖累的一個族群,反倒光耀的成為這城市之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從紀念品商店滿是這類商品就可見一斑。看著當初的歐洲人,現在的加拿大人看待原住民的態度,想想有著類似外來文化入侵,原住民文化存續問題的自己土地,真的是有很多感觸。
但 First Nation 最讓我著迷的地方,不在於這段血淚斑斑的歷史,而在於他們獨特的藝術感覺。
不論是平板的繪畫,或是立體的雕刻作品,就像是對圖騰柱的解釋一樣,豐富的圖案與設計之中,一個畫面,一個雕刻,都蘊含著一個完整的故事。鮮明的配色,大膽的筆觸,越是逼近這些作品,越是感到有一股滿溢的力量蘊藏在其中,彷彿要從畫面之中突破、爆發出來一樣。如果真要找個詞來形容的話,生猛有力,雖然聽起來有點俗,但那真的是我能想到最貼近的形容詞。假設把傳統西方的藝術作品,例如早上在省會看見的彩繪玻璃,視為像法國料理那樣精心設計,火候時間都要掌握的絲毫不差,連擺盤本身都要費盡功夫的精緻演出,那 First Nation 的作品就像是漁夫們與大海搏鬥之後,在船上就趁著新鮮,灑上粗鹽,簡單烤過之後直接下肚的那份暢快淋漓!
不過說是簡單有力嘛... 倒也不是這麼簡單。看來複雜的圖案裡面自有他一套邏輯,甚至還有書本教你怎麼一筆一畫的學會這一套遊戲規則(再次看到他們文化復育的用心程度)。不過我欣賞是欣賞啦,但是沒認真到這個程度,這一系列書我也沒買,所以... 請跟我一樣欣賞就好了,不要問太多為什麼,謝謝大家! XD
好玩的是,First Nation 那股藝術天分,並不只是作用在我們所謂的「藝術品」之上。在你眼裡簡單的生活器具,在他們眼裡絕不簡單。於是,一個簡單的碗,非要在旁邊雕上一隻渡鴉不肯罷手;一根簡單的煙斗,看起來反倒像是一根圖騰柱底部奇怪的轉了個角度接了個吹口;甚至一個簡單的吹出聲音的管樂器,到了他們手裡都可以把複雜的故事情節給整個弄上去!海獺啊,渡鴉啊,人啊,就這樣排排坐的蹲在那長度了不起胳臂長度的樂器上頭,真是不知該說什麼好 :P
這就是藝術跟生活結合的道理嗎?不要分什麼東西是為了藝術而創作,只要覺得有趣,想做了,做就是了?大概吧,我不曉得,也許也跟我最近在看的跟時間有關的書,提到對不同的民族時間的用法是不同的有點關係,等想出個頭緒再說 XD
比較可惜的是 Royal BC Museum 所展出的物品不若 UBC 人類學博物館的繁多(開玩笑,那裡可是大本營,光展出的就夠你眼花撩亂看不完想逃離現場,更別說沒展出的據說有上萬件研究不完的原住民物品... @o@),也不如 Vancouver Art Gallery 的 Raven Travelling特展,雖然無法以數量取勝,但每一種物件(如柺杖、箱子、金屬飾品等)都挑了幾件作品做為代表性的解說,說明也是清楚而完整,讓人看得相當滿足;再加上會場之內不得攝影的限制,逛到後來有點越逛越沒動力... 不過那也是因為我提前逛完那兩個展的因素啦,這不能完全怪他,一般 Vancouver 居民搞不好都沒我這麼認真每個地方都跑,當然就比較不出中間的差異 XDD
最後一小塊展區總算是重新引起我的興趣,仔細一看,原來是展出「每個年代原住民作來販售給歐洲人的紀念品」。煙斗,圖騰柱(迷你),雕刻... 看半天我只得到一個結論,原來我們現在在商店買的到的 First Nation 紀念品,跟一百年前歐洲人買的到的沒什麼不同。我不是說主題題材類似而已,我是說那個手工,精緻程度,最後的修飾打磨等等,如果不是在旁邊標個 1920 年之類的,保管你分不出來這是新作好拿出來賣的,還是將近一百年前的成品。
知道自己跟古人竟然有這種「相通點」,這真是太 Kuso 了.... 囧rz
只是看著看著,想起之前在 Vancouver Museum 看到的一個奇妙的展覽。展覽的主題是紀念品。我沒有寫錯,真的就是有許多人到世界各國遊玩,收集了無數的紀念品,然後捐出來作為展覽之用。我從沒想過會有這種展覽,甚至沒想過這樣的展覽背後會帶著許多嚴肅的意義;而種種讓人需要思考的問題,也一一的在會場之內清楚的點了出來。例如,對我們這些「先進國家」的人而言,保存原始的原住民文化是重要的一個課題;可是,如果原住民本身的後代不願意在生活之中實踐這些文化,而文化的象徵意涵,最後只淪為為紀念品服務的地步,只有在「我們這些過客」購買的紀念品身上才看的見文化的存續,那究竟是怎麼回事?或者是,紀念品反映出來的是製作者的意念,或者是反而更加反映出購買者,告訴你有關於收藏者本身的訊息?而你自己又是怎麼看待你買回來的這些東西的?
經典的一個案例是,一個從日本購買的茶杯,很具有日本古典美的感覺,換成是一般的觀光客(也就是包含我在內)都有可能會買上一個帶回家以為紀念之用。
但沒有一個製造出這些杯子的人曾經使用過他們,一個都沒有。
甚至這個以藝妓為主題的杯子根本就是法國人設計的,原先的生產目標就是鎖定觀光客,從來不是以進軍日本市場為前提......
停筆前,扔個問題給大家(展覽裡抄來的)。
Why do people collect objects from foreign lands - as mementos of their travels, as gifts to others, as a display of 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