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流
不刻意思考的狀況下,在踏入房門的一瞬間,應該是轉開電視,拿電視的聲音作為背景音樂或背景人聲,同時間打開電腦,播放 mp3,在收拾跟電腦之間來回,在打包跟觀看其他人 msn 狀態之間來回,在裝箱與上 BBS 無意識的翻閱文章之間往返來回。
那是不用思考,不用理智,只需要用身體自然反應的習慣而已。
而在我即將將電視裝箱封好,電腦已然送到新竹,甚至想拿 CD 隨身聽作為音源,在活像被轟炸過後的房間裡作為最後掙扎的同時,都會悲慘的發現,連喇叭都已經安靜的躺在新住處的可怕事實。
我完全失去跟外界聯絡的能力,完全喪失。
換個清楚一點的方式說,電視跟 BBS 的文章對我而言都一樣,都是在我想要逃脫無盡的打包地獄的時候,提供給我一個方式填塞時間上的空白,一個讓外界的資料量持續進入我的五官的方式,不論那些資料到底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的。廣義的來說,就連唸書工作的時候播放音樂,都只是某種讓資料流盡力填滿注意力剩餘空間的方式而已。
而對話這檔事情?
我習慣了跟其他人對話,尤其是我必須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房間的時候。男的,女的;聒噪的,安靜的;常聊的,不常聊的;見過面的,沒見過的;熟識的,不熟識的;在意我的,我在意的;彼此不討厭的,彼此厭惡的... 觀察其他人的動態,適時的扔出某個問題作為開頭。與其說是拋出認真思考過的疑問,更像是藉著問題開啟雙方的對話可能性。如果一切順利,數分鐘之內包含我在內的雙方將開始交換起彼此的資料量,套用某個解釋人類語言(對話)起源說法的話。
久而久之就不知道究竟只是單純的習慣,還是所謂的網路成癮。
不過我不會否認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適應不良的戒斷症狀。
順利的將巨大的電視裝箱之後,藉著要把杯子送去給星公鹿工作的表哥之故,溜出了住處,找個會有人對話不停的地方呆著。明知道房間裡還有滿地等著收拾的東西,也知道明天下午搬家公司會準時在約定好的時間前來,到時候可沒什麼還沒收完這種理由可用;卻仍然拿出了小說,在店裡硬是故作悠閒的看了起來。對,我需要人聲,我需要對話,我需要音樂,我需要源源不絕的資料流入大腦,而不要我從小到大總是被迫接受的寧靜無聲。
我可以自顧自的,在那一大包樂高的陪伴下,自己編劇,自己演出,自己製作道具,自己設計主角情節旁白,一個人在客廳裡度過一個晚上。而在一旁專心看電視的父母,在這場角色扮演裡面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偶爾探出頭來說「喔你好棒喔」....
好吧,提醒我記得把儲藏室那一包樂高帶過去新竹,如果那是唯一可以讓我自己獨處的方式的話。
當然我接受你的譴責,如果你要告訴我爸媽辛辛苦苦賺錢能把你養這麼大,不用你年紀輕輕就去煩惱什麼經濟問題,讓你悠哉悠哉的在這邊上網路寫部落格,你還可以一股腦的把責任全都推上去?
我並不會完全否定他們的辛苦,我只會跟你說,如果你願意接受獨生子女,不是永遠擺脫不了家裡的緊密連結,那種近似難以呼吸喘息的黏膩,就是我這種亟欲逃脫家中掌握,這兩個極端的下場的話,那麼,你就可以放心的讓小朋友在這種環境之中成長。
當初缺乏些什麼,就會在長大之後努力的想要彌補回來。
就像我不由自主的準備好遊樂器材,招呼朋友到家裡作客,其實是早從初中時候就戒不掉的習慣一樣。
是啊,「人最重要的是能夠跟自己相處,能不能夠順利的獨處,不需要透過反覆不斷的跟身邊的人的對話來填塞彼此的時間,都只是自己的選擇與否而已。」而在你高舉自主選擇大旗的時候,我只會安安靜靜的指出,對於不需要擔心父母親會不會拋下自己的孩子,當然可以毫無顧慮擔憂的自由自在,因為潛意識裡清楚明白,無論如何都會有個安全的港灣在那裡等待。
而必須提早開始擔心周遭那個態度反覆不定,缺乏對話對象環境的孩子,沒這麼簡單就是。
依附型態的問題?一旦發現身邊沒人(不論是真正的實體,或是透過網路的虛擬)就會顯得焦躁不安的類型?
好吧,再查查資料好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